ITFPEC讯★ (记者丁雅诵、张天培)10月20日,党的十九大第二场记者招待会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夏伟东、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介绍了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夏伟东介绍,五年来,理论学习教育深入推进,编辑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满足了人们学习运用创新理论的需求,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夏伟东表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更好地发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治国理政中相辅相成的作用,使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遵循一样的价值观标准。去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实践方面,“常回家看看”入法、建立“失信者黑名单”、出台《国歌法》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绝不能把收视率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
“目前,我国已形成规模庞大的内容制作生产体系。”张宏森介绍,去年,全国出版图书近50万种;制作广播节目771万小时、电视节目352万小时;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国产电视剧334部14912集,电视动画片近12万分钟。图书出版量、电视剧动画片产量、电影故事片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在数量领先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质量?张宏森表示,近年来,一大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比如电影《战狼Ⅱ》《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等。拿电影来说,有以下经验: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倡导关注现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产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深化电影产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电影事业的发展;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在创作上不断开拓电影的题材体裁类型样式,在人才培养上助推中国电影新力量崛起;四是加大对外合作,中美、中欧、中亚各国的电影合作日趋活跃,开放竞争、合作共赢的局面正在形成。
文化体制改革突出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孙志军表示,文化企业绝不能把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注重把构建两效统一的体制机制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和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项兆伦介绍,近年来,在坚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之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在中西部及部分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享受较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很困难,一些文化设施的维护也不到位。
“补短板、促平衡、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我们近年来公共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项兆伦表示,具体来说,一是有标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制定;二是有网络,“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流动文化车工程”和“流动图书车工程”等项目启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乡村延伸;三是有内容,比如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四是有人才,8万多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先后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